更新时间:
策划有序的民俗活动能在短期内产生聚集效应,一时“走红”并不难。然而,如何将传统民俗的“情怀”流量,转化为带动农文旅抱团发展的经济存量,是地方共同探索的课题。
“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悄然转向东南方,黄河中游的柳枝抽出星点绿牙”。这是公元前一百多年,西汉时期天文学家落下闳在观星台上的记录,这一刻,不仅意味着春分后的第十五天来临,更标志着“清明”这个承载着生命轮回的节气,在中国人的时间坐标轴上再次刻下一道印记。
参与运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西畔的国家网球中心两片红土网球场地的维宁体育创始人、CEO纪宁8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本就稀缺的网球场馆在郑钦文夺冠后变得更加炙手可热,现在根本都约不上。”
活动现场,市民们在工作人员引导下,游览展馆、书写思念、敬献鲜花,写封家书诉说心中的思念。园区同步启动故事征集活动,鼓励市民提交承载特殊记忆的物件与家书。
此外,产业文化深度融入城市基因,形成“户户有作坊、人人懂工艺”的社会化生产生态,这种“产城融合”模式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而当地通过政府引导、协会协调、企业联动机制,在品牌推广、展会经济等方面形成合力的产业生态,构筑了难以复制的产业粘性。
农业农村部派出3个由司局级干部带队的工作组和7个科技小分队,赴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7省,指导各地做好抗旱准备和应对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夏收夏播。
2008年起,姜北每年都会带领团队在滇西各地采集植物样品,“多则一年40余次,少则一年七八次”。在姜北办公室外悬挂的一张云南地图上,从香格里拉到西双版纳,从寒带到温带、热带,密密麻麻的采集点记录着团队十余年来的足迹。